DB61∕T 1824.3-2024 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技术规范第3部分 造林(陕西省)

ID

1109FC4A55134F7EB770EB7027E474FE

文件大小(MB)

0.48

页数:

25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9/3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020.40,CCS B 64 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824.3—2024,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技术规范,第3 部分:造林,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rainwater harvesting afforestation in Baiyu mountain,area-Part 3:Afforestation,2024 - 04 - 03 发布2024 - 05 - 03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61/T 1824.3—2024,I,目 次,前 言 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要求.1,5 立地类型划分1,6 作业设计.2,7 造林地选择2,8 造林模式.2,9 栽植技术.3,10 栽后抚育 3,11 成效评价 4,12 造林档案 4,附录A (资料性) 白于山区集雨造林立地类型表.5,附录B (资料性) 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树种选择表.7,附录C (资料性) 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树种配置表 19,DB61/T 1824.3—2024,I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为DB61/T 1824的第3部分,DB61/T 1824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总体要求,——第2部分:整地,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防护林建设工作站、定边县林业工作站、靖边县林业,生态修复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石长春、石孟迪、张晨晨、刘喜东、马雅莉、乔一娜、郝新忠、曹双成、高东,治、刘艳茹、曹庆喜、赵学庆、冯娜、郭锦梅、齐昆、艾茹、刘晓莉、胡晓宁、雷秀云、张彦昶、段永,强、高振梁,本文件首次发布,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科学院负责解释,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电话:0912-3882480,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人民西路155号治沙所,邮编:719000,DB61/T 1824.3—2024,1,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技术规范,第3 部分:造林,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白于山区集雨造林基本要求、立地类型划分、作业设计、造林地选择、造林模式、栽,植技术、栽后抚育、成效评价和造林档案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白于山区造林,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DB61/T 1824.1-2024 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技术规范第1部分:总体要求,DB61/T 1824.2-2024 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技术规范第2部分:整地,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 基本要求,依据“乡土、长寿、抗逆、食源、美观”十字方针选择造林树种,且应符合DB61/T 1824.1-2024中,4.4的规定,5 立地类型划分,5.1 主要因子,5.1.1 地貌因子,海拔、坡位、坡向、坡度,5.1.2 土壤因子,种类、厚度、容重、酸碱度、肥力状况、侵蚀程度,5.1.3 植被因子,植被种类、覆盖度、多样性、水分状况,DB61/T 1824.3—2024,2,5.2 立地类型区,白于主梁北麓的山前漫岗丘陵区、中部的梁峁沟涧区和南麓的黄土丘陵沟壑区,5.3 立地类型组,分为漫岗组、沟涧组、梁峁组、阳坡组、阴坡组,5.4 立地类型,5.4.1 划分方法,5.4.1.1 坡向,阳向和阴向,5.4.1.2 坡度,坡度≤5°为平坡,坡度6°~15°为缓坡,坡度16°~25°为斜坡(坬),坡度26°~35°为陡坡(立坬),坡度36°~40°为急陡坡,坡度41°~45°为急坡,坡度≥46°为险坡(崖),5.4.1.3 土层厚度,厚层土(≥70 cm)、中层土(50 cm~70 cm)、薄层土(≤50 cm),5.4.2 造林立地类型,见附录A,6 作业设计,应符合DB61/T 1824.1-2024中5的规定,7 造林地选择,应符合DB61/T 1824.2-2024中6.1.1、6.2.1、6.3.1的规定,8 造林模式,8.1 树种选择,白于山区集雨造林树种选择见附录B,8.2 树种配置,8.2.1 混交方式,采用乔灌、乔灌草、阔叶、针阔树种的块状、带状、株间、行间、植生组混交方式,营造乔木混交、,乔灌木混交和综合混交等类型的混交林,8.2.2 混交比例,DB61/T 1824.3—2024,3,8.2.2.1 乔灌混交比例1:2,8.2.2.2 乔灌草混交时:乔灌1:2 配置,草种播种量根据其生物学特性、种子质量、立地条件和造林,密度确定。条播行距33 cm~40 cm;小粒种子播量1.5 kg/667m2~2 kg/667m2,中粒种子播量4.5,kg/667m2~6 kg/667m2,8.2.2.3 阔叶、针阔混交比例1:1,8.2.2.4 具体造林类型见附录C,9 栽植技术,9.1 时间,3月下旬~4月下旬,宜早不宜晚;8月下旬~9月下旬,视土壤墒情和雨情适时造林,9.2 方法,9.2.1 穴植,适用于裸根苗、容器苗及带土球苗木的栽植。不可降解的无纺布容器苗栽植前需剥去容器袋,禁止,使用经过两次及以上换盆后的容器苗,裸根带土球苗木栽植前除去土球包装物。穴的大小应略大于苗木,根系。苗干扶正,根系舒展,深浅应适当……

……